習近平總書記的群眾觀
◆強調堅持人民立場,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至上、人民主體地位,是習近平總書記的群眾觀的鮮明特征和重要標志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理念,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初心使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表現和鮮明特征
◆在不同重要場合,習近平總書記講得最多是人民,強調得最重也是人民
◆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共產黨人必須牢記,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和群眾工作,堅持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多次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重要觀點。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重要論述,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更為豐厚的內涵,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
“我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黨和人民一道奮斗出來的。”2022年7月26日至27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二十大”專題研討班在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前進道路上,全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強調堅持人民立場,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至上、人民主體地位,是習近平總書記的群眾觀的鮮明特征和重要標志。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道出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共同心聲,生動揭示了我們黨胸懷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始終恪守、全力踐行“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我們黨打江山、守江山,都是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
如何認識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是社會歷史觀的重大問題。2013年12月3日在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同歷史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相對立,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第一次徹底解決了這個重大問題,提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正是遵循歷史唯物主義這一觀點,我們黨提出了群眾路線,并把它作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我們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道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我們黨百余年來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進行的一切斗爭、作出的一切犧牲,都是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正是因為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最廣泛地發動和組織人民,激發人民創造偉力、凝聚人民智慧力量,才能團結帶領人民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論,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觀點,也是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既形成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和工作作風;又形成了在群眾中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出臺政策經過群眾檢驗,把群眾的意見、訴求和愿望作為制定政策依據的工作方法。堅持群眾路線是科學方法,體現著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統一。
人民是歷史的見證者、參與者、創造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歷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奮斗中造就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又造就了新的歷史輝煌”。這些重要論述是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的生動體現。這一歷史觀造就了中國共產黨的根基、血脈和力量。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立場觀點
“我的心同大家、同全國各族人民的心始終是連在一起的!”癸卯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采取視頻連線方式看望慰問全國6個地方基層干部群眾。親切關懷與深情厚望傳遞到四面八方,溫暖著各族兒女。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發揮人民主體作用是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把14億多中國人民凝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理念,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初心使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表現和鮮明特征。
從“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從“我是人民的勤務員”到“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人民是我們執政的最大底氣”;從“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到“讓老百姓幸福就是黨的事業”;從“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都體現著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赤子之情和強烈的使命擔當,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濃濃的家國情懷和博大的人民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對人民懷有深厚感情和強烈責任感的人民領袖,無論是在基層、地方工作,還是在中央工作,他始終心系百姓、情系人民。他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理論的基本原理,緊密結合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觀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人民群眾主體論”的繼承和發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此后在國內外的多個重要場合的講話中對這一思想進行了詳細的闡述。2015年11月23日在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人民”一詞出現了200多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被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在總綱中增寫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把“堅持人民至上”作為黨百年奮斗的十條歷史經驗之一,強調“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黨的二十大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之一。
這些重要的表述和論斷,踐行了“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論斷,科學指明了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為新時代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和政策奠定了基礎。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科學判斷,正是因為堅守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既是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思想基礎,也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方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再一次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人民至上”始終是最終的價值指向。
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第一條也是首要任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一個都不能少”;在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后,又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第一條,將“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著力點;全面深化改革,強調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全面依法治國,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全面從嚴治黨要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這正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體現。
同時,也正是基于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深刻洞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正確發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根本依歸。
從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到重視教育、就業、健康、社會保障、安全和生活環境等民生問題,再到完善群眾參與決策機制,提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論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黨的創新理論和實踐中得到了全面和充分體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依靠人民主體力量,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不同重要場合,習近平總書記講得最多是人民,強調得最重也是人民,他始終將人民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將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作為檢驗發展成效的根本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和貫通的歷史視野,客觀研判黨情、國情、民情,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堅持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的優良傳統
密切聯系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法寶之一,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將群眾立場作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創業興業的重要原則,他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堅持群眾路線的重要性,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在為誰執政、為誰用權、為誰謀利這個根本問題上,我們的頭腦要特別清醒、立場要特別堅定”。
“我們講宗旨,講了很多話,但說到底還是為人民服務這句話。”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期間這樣強調。
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用的是自來水嗎?污水怎么處理?”“做飯用電,電費貴不貴?”“讓老百姓體會到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始終在人民群眾身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時刻牽掛著民生“小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來抓,共產黨人必須牢記,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
在新時代踐行群眾路線,黨員領導干部必須牢記“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的理念,葆有“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樹立科學的政績觀和發展觀。而樹政績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民謀利益,衡量領導干部的政績觀、發展觀的標準則是能否堅持求真務實,為人民群眾真心誠意辦實事,堅持不懈做好事,盡心竭力解難事。
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告誡全黨:“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明確規定,“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等活動的相繼開展,正是堅持把思想建設作為黨的基礎性建設,要求黨員干部無論做決策還是抓工作、促落實,都要體現宗旨意識、人民立場,旨在提升全黨的群眾意識、宗旨意識,提升黨員干部在新時代踐行群眾路線的能力水平。
同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意志“打虎”“拍蠅”“獵狐”,以雷霆之勢反腐懲惡,有力遏制腐敗滋生蔓延勢頭,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堅持人民至上,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以作風建設為切入口,部署出臺中央八項規定,堅持不懈反對“四風”,全黨全社會迎來了一場激濁揚清的風氣巨變,以全面從嚴治黨的新成效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支持,夯實黨長期執政的政治基礎。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是無產階級政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時刻牢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深深根植于思想和實踐中,不斷增強踐行黨的初心使命、做好群眾工作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來源: 瞭望 2023年第10期